本文节选自《单数社会》
原文标题为《宁看屏幕,可舍爱人》
作者|波波夫
20世纪末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美国派》里青年躁动的荷尔蒙,如今也被手机中和了许多。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简·M.腾格发现,在现今这些没有父母陪同就不愿意出门的青少年心目中,无比吸引前几代年轻人的独立并没有什么分量。这个转变令人震惊:2015年的美国高三学生比2009年的初二学生还不情愿外出,而这中间只隔了6年。
我们有多么依赖App,就有多么离不开手机。2007年1月9日,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第一代iPhone的发布会上说:“今天,苹果改造了手机,iPhone将会是一个革命性的商品。”
此言不虚。十年后的2017年,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拍摄了一组名为《删除》(Removed)的摄影作品,他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电子设备等,通通都涂抹掉,结果照片里的人看起来都好像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也是乔布斯所说的“革命性”的其中一面。
▲《Removed》-【美】埃里克·皮克斯吉尔
手机对人们日常生活无处不在的渗透,正是皮克斯吉尔在这组照片中想要传达的主题。手机让我们对周遭的人和事选择性“失明”“失聪”,当你忙着在手机上听音乐、玩游戏、刷朋友圈时,却看不到旁边关心你的爱人;下班回家,难得的闲暇时光,世界很安静,却难再听到曾有过的小鹿乱撞的心动声;睡前,背对背,宁愿和手机恩爱,也不愿与爱人互道衷肠,两人同床共枕,却同床异梦。
即使两人修成正果,走进婚姻的殿堂,恐怕也不过是这样:你想和全世界分享你的幸福,却忽视了身边那个相守的人。孩子们不会像你的童年一样,和小伙伴们在操场踢球,在田野嬉戏,也不会做调皮的事情,他们那么安静,看起来那么乖,却没有了生机,少了很多该有的快乐体验。当艺术家们用摄影来表达对手机的担忧时,科技公司则开始量化手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具体入侵程度。
美国互联网公司Dscout在2016年做了个调查。他们从样本库中选了94位用户接受测试,被测用户的手机上会安装一个App,用以监测他们日常使用手机的行为,比如点击、解锁屏幕、使用什么App、用了多久等。Dscout在选择被测用户的时候考虑到了样本的多样性,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状况、工作状况、收入水平的人都有涉及。大部分用户接受了连续5天、每天24小时的监测。
Dscout这次调查的结果是惊人的:每人平均每天点击手机2617次,手机屏幕亮着的时间累计是145分钟;如果把使用频率排前10%的人叫作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的话,那这部分人群平均每人每天点击手机5427次;另外,87%的人会在凌晨0:00~5:00看手机;使用了一段时间而不是只看一眼手机的行为叫作“session”,被测用户每人平均每天有76个session,其中重度依赖症患者有132个;在超过一半(52%)的session中,用户只看一个App,看来人们在不干正事儿的时候还是比较专注的。用户行为聚焦于社交网络和短信功能,在美国,人们点击最多的App/页面前三名是脸书、短信和主屏幕。
Dscout还把调查结果告诉了每一个调查者,41%的人表示参加这个调查对自己以后使用手机的行为并没有影响,反正都“病”成这样了,自己开心就好。
人们的阅读主场,也从印刷品转向了手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8.4%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比2017年的45.1%下降了6.7个百分点;40.2%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比2017年的35.1%上升了5.1个百分点;有12.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7.7%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0.8%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手机已经完全赢得了人们的“时间票房”。移动数据和分析公司AppAnnie发布的《2022年移动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共有12个国家或地区的用户平均每天使用各种App的时长超过了4小时(其中印尼、巴西和韩国超过5小时),而在2020年,“5小时”榜单上只有4个国家。2AppAnnie的首席执行官Theodore Krantz表示,移动设备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也是未来的首选设备,在几乎所有的数据类别中,移动设备都在持续打破纪录,包括使用时长、下载量和收入等。
智能手机正在变成“时间的黑洞”,而青年人的注意力尤其容易被其吞噬。英国近1/4青年手机成瘾。通过对4万多名20岁以下英国青年的调查分析,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发现,23%的研究对象出现“成问题的智能手机使用”迹象,与上瘾表现一致,即不能使用手机时感到焦虑、不能掌控手机使用时间、过度使用手机或因使用手机而对其他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参与这项调查的研究人员说,这些上瘾表现关联手机使用者的其他问题,包括情绪低落、感觉压力巨大、缺觉和在校表现较差等。研究人员尚不清楚,是智能手机本身还是手机应用程序导致使用者上瘾,但应提醒家长关注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长短。
手机创造了许多浪漫爱情,同时也粉碎了许多亲密关系。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每20名女性中就有1个说太喜欢智能手机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依偎着它们。研究调查了3583名超过30岁的女性使用手机的习惯,结果发现,76%的被调查女性每个小时都要看下手机,一半的被调查女性必须时隔15分钟就查看下手机,69%的被调查女性说在卧室时会把手机放在床上,39%的被调查女性在浴室的时候也查看手机。调查显示,有71%的被调查女性回答说不愿意回到网络出现前的时代。
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15年做过一项范围更大的调查,从2014年9月到11月,历时2个月,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人员调查了美国、德国、巴西、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共计约7500名被调查者。调查发现,在性和手机二选一的问题上,近1/3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宁愿在一年内放弃性生活,而不是他们的智能手机。德国人也像美国人那样,愿意为了手机而放弃性。
超过3/5的韩国人也做了同样的选择。而只有1/4的巴西人说自己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大约2/3的印度人表示,他们宁愿在一年中放弃每周两天周末中的一天,而不是自己的手机。
在中国,当前的家庭聚会已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相聚,反而更像是“人+智能手机+人”的聚集,人们围坐在一起,却纷纷低头摆弄手机,甚至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际也难免被手机的震动打断。中国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杂志社2015年5月1日发布的《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报告》显示,移动电子产品与家庭幸福指数息息相关,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已成为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个人健康的“大敌”。
这次网络问卷调查,共有31344人参与。55.6%的被调查者来自中国东部发达省市,平均年龄28岁,以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已婚人士和单身群体基本各占一半。被调查者中,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占25%,5000元至 10000元的占32%。
这次调查显示,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大多数家庭拥有2~3部智能手机,半数家庭拥有平板电脑,73.3%的被调查者的智能手机24小时开机。调查还显示,与配偶相处时,人们难以放下手中的移动电子产品:47.2%的受访者表示下班和另一半相处时,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已婚人士中,60.1%的受访者感到配偶玩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时间过长。陪伴配偶时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被调查者,婚姻幸福感显著低于陪伴配偶时不用或偶尔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被调查者。晚上玩移动电子产品的频率越高,婚姻满意度就越低。
20世纪末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美国派》里青年躁动的荷尔蒙,如今也被手机中和了许多。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简·M.腾格发现,在现今这些没有父母陪同就不愿意出门的青少年心目中,无比吸引前几代年轻人的独立并没有什么分量。这个转变令人震惊:2015年的美国高三学生比2009年的初二学生还不情愿外出,而这中间只隔了6年。
如今的青少年也更少外出约会,在2015年,只有56%的高三学生外出约会,而婴儿潮一代和“X世代”的这个数字是85%。约会数量的减少也带来性行为的减少,数据显示,自1991年起,美国性生活活跃的青少年数量减少了 40%,“i世代”青少年平均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时间为高二春季,这比“X世代”晚了整整一年。青少年性行为减少对近年一些正面的趋势有所贡献2016年,美国青少年生育率比1991年现代社会的顶点低了67%。
【本文节选自】
书名:单数社会
作者:波波夫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5-01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人口规模已达2.4亿,超过德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的总人口。单身已经不再是一种小众、非主流的生活方式,相反,它变得越来越常见。本书聚焦数字时代下的单身现象、亲密关系和日常生活,所讨论的如空巢青年、女性独立、无力恋爱、单身经济、中年危机等话题,无一不是当下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热点和人们的生活痛点。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与研究数据,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心理因素等,并对全球范围内的相关问题进行考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点击此处,即可购买该书原标题:《手机毁掉了多少年轻人的爱情?》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bhha.com.cn/news/1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