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2.1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教案 中图版选修6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1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教案中图版选修6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1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2.1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教案 中图版选修6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选修地理班级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星期二,第3节课

4.教学时数:45分钟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的特点及利用现状。

2.分析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提高他们对资源合理利用的认识。

教学内容:

1.自然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1.1水资源利用问题

1.2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1.3矿产资源利用问题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图片、数据等资料,展示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现状,引发学生对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的关注。

2.新课内容讲解(15分钟)

2.1水资源利用问题:讲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如: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

2.2土地资源利用问题:讲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如:耕地减少、土地沙化等)。

2.3矿产资源利用问题:讲解矿产资源的分布、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

3.案例分析(10分钟)

分析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地震等,探讨与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的关联。

4.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预防自然灾害。

5.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反思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课后作业:

1.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现状,撰写一篇小论文。

2.设计一个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宣传海报,提高同学们的资源忧患意识。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以高中地理新教程核心素养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分析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以下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理解各种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的成因及影响,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区域认知: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认识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培养对区域差异的敏感性。

3.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使其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保护自然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的责任感。

5.环境伦理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资源利用的公平性、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良好的环境伦理观。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1)自然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成因

-水资源利用问题:讲解水资源的分布不均、污染严重、过度开发等成因,强调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与保护。

-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分析耕地减少、土地沙化、城市化占用耕地等问题的成因,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矿产资源利用问题:阐述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成因,强调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2)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分析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探讨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讨论矿产资源过度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如地面塌陷、地震等。

(3)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策略

-提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土地资源整治与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等措施;

-强调政策法规、科技创新、公众参与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水资源利用问题的理解

-难点:水资源分布、污染成因、水资源调配方法等;

-举例:讲解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的原因,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

(2)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识别

-难点:耕地减少、土地沙化、城市化占用耕地等现象的识别与分析;

-举例:分析我国东北黑土地退化、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等案例,探讨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

(3)矿产资源利用问题的掌握

-难点:矿产资源分布、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识别与解决;

-举例:讲解煤炭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油气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

(4)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关系的理解

-难点:分析自然资源利用问题引发的各类自然灾害,理解人地关系;

-举例:以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为例,如地震、洪涝等,分析其与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的关联。

(5)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策略的应用

-难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举例:讨论在学生所在地区如何实施水资源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通过举例、图表、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提高课堂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分析实际问题,为我国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贡献力量。教学资源1.硬件资源:

-地理学科专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地理教学挂图、模型、实物

2.软件资源:

-课本、选修6教材、教学参考书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地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

3.课程平台:

-学校课程管理系统(如:校园网、学习平台)

-教育部门提供的地理教学资源平台

4.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材、电子教案

-网络地理教育资源(如:电子地图、在线课程)

-数字化教学素材(如:图片、图表、动画)

5.教学手段:

-讲授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实地考察、模拟实验、角色扮演

-在线互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学校课程平台发布预习任务,提供相关的信息化资源,如电子教材、预习视频、预习习题。

-教师整理预习反馈,准备课堂教学。

-学生活动:

-学生登录平台,观看预习视频,阅读电子教材,完成预习习题。

-学生记录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准备课堂讨论。

-采用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翻转课堂

-教学手段:课程平台、电子资源、预习习题

-作用和目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自然资源利用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2.课中强化技能

-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的案例,如水污染、土地沙化等。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学生活动:

-观看案例,思考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的影响。

-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采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挂图

-作用和目的:

-引发学生对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环节二:新课内容讲解(15分钟)

-教师活动:

-讲解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结合GIS软件展示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

-认真听讲,记录重点知识。

-观看GIS软件演示,理解资源分布与利用问题。

-采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GIS软件、教学课件

-作用和目的:

-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的成因,掌握重点知识。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环节三:案例分析(10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讨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其原因。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预防自然灾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学生活动:

-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案例。

-提出预防自然灾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

-采用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任务驱动

-教学手段:教学课件、案例资料

-作用和目的: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课程平台发布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如撰写小论文、设计宣传海报。

-教师在线上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

-学生活动: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现状。

-学生参与拓展任务,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采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教学手段:课程平台、电子资源

-作用和目的: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激发他们为自然资源保护做出贡献的意愿。学生学习效果1.知识与技能:

-掌握了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利用现状,能够识别和分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学会了运用GIS软件等工具,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了地理实践能力。

-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提高了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区域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了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认识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激发了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课后拓展任务中,积极参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实践活动,提升了环境伦理观。

4.创新与实践:

-学生在解决自然资源利用问题时,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策略,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设计宣传海报、撰写小论文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在课后拓展应用中,主动探索新知识,勇于挑战自我,形成了持续学习的动力。板书设计-水资源利用问题:分布不均、污染严重、过度开发

-土地资源利用问题:耕地减少、土地沙化、城市化占用耕地

-矿产资源利用问题:分布不均、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2.②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的自然灾害:洪涝、干旱

-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矿产资源过度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地面塌陷、地震

3.③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策略

-水资源节约与保护:节水措施、水污染治理

-土地资源整治与保护:耕地保护、防沙治沙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资源回收利用、矿区生态修复

4.④本节课的核心观念

-可持续发展:平衡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环境伦理:保护自然资源,预防自然灾害

5.⑤课后作业与拓展

-分析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现状,撰写小论文

-设计自然资源保护的宣传海报,提高资源忧患意识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的图文结合形式呈现,突出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讲解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利用问题时,部分学生对于各种问题的成因及其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这可能是由于我在讲解过程中未能充分运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案例教学,通过引入更多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我还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缺乏相关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同时,我还会提前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讨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