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至26日,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在京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可持续交通:物流联通世界”。
在26日召开的“生态优先——推动新能源发展,加快全球交通绿色低碳转型”主题会议上,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就交通基础设施的低碳化技术核心与未来发展方向发表见解。
黄卫在主题会议上发言 每经记者 张蕊 摄
黄卫表示,交通运输行业占全社会碳排放比例比较高,一是运输行业会消耗大量能源,二是交通基础设施的能耗较大。如何减少交通基础设施能耗,怎么实现绿色转型非常重要。
谈及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黄卫提到,第一个是耐久性,表现在提高基础设施的设计和使用年限,这方面中国还有比较大的空间。比如将桥梁设计使用年限延长,提高材料和结构的耐久性,就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
第二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消耗大量建筑材料,要充分用好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比如中国是产钢大国,每年有1.5亿吨左右的钢渣,库存量还有15亿吨左右,如果把这些钢渣作为基础设施的建筑材料,既可以消耗固体废弃物又可以节省大量天然矿料、石料。
第三个途径是基础设施里大量维护和维修会产生很多固体废弃建筑材料,比如高速公路和一般道路的沥青路面,每年大概有两亿吨废弃料,每年新的建设和维护要用到6亿吨新料,如果把设计年限延长1倍,需求量可以减到一半,也就是3亿吨,把1.5亿吨钢渣用起来,就可以实现废弃材料的利用和新建维护的总体平衡。
第四个途径是碳足迹管理与交易,如果把碳足迹管理做好,像工程预算一样知道每个环节能够消耗多少碳排放,能够减少多少碳排放,并且在市场上交易,这就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对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转型很有信心,路径很清晰,技术条件、技术创新的引领也非常成功。现在需要的是政府、企业、社会协调合作,推动这项工作。”黄卫说。
主题会议后,针对我国在延长桥梁或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使用设计年限方面有没有技术瓶颈这一问题,黄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然有,所以要科技创新,我们也在做这些研究,但是这些问题都能解决。
“国外的桥梁等基础设施总体上设计和使用年限比我们的长,所以我们未来就要把材料、结构、养护做好。”黄卫说。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bhha.com.cn/news/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