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新工科视域下高校美育思政大数据探析

在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美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正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视逐年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作为培育新工科人才的主要阵地,理工类院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探索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美育模式体系,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高校美育经过蓬勃发展,在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应用场景、资源配置及体系建设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但在以下五个方面依然薄弱。其一,美育与艺术教育边界模糊,育人功能窄化;其二,学生缺乏内生动力,教学理念滞后;其三,育人体系不健全,激励机制缺位;其四,美育思政融合不畅,教师育人合力不足;其五,美育载体发展不均衡,应用场景单一,缺乏协同联动。因此,探究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美育发展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着力构建符合新工科人才成长需求的中国美育模式,是当前理工类院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举措

一、校园内外对美育的认知偏差

当前,理工类院校加快建立健全美育体系已经成为主要趋势,但受到学科构成、办学理念影响,部分高校在建设美育体系初期仍然未能摆脱“重理轻文、成效优先”的惯性思维缺少学校层面的统筹部署,导致不同院系、部门、机构的美育理念不一致、发展不均衡,美育教学在摸索中前进,实施中多有“水土不服”。一些学校美育学分的修习途径主要在通识课上,美学理论大多未被纳入必修课,覆盖普及不足仅依靠授课老师单向灌输,实践比重不足,导致美育的理论标签在学生群体中过于凸显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不足难以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为调研理工类高校学生在美育方面的主要修习途径,对湖北省4所理工类院校发放了32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2份,调查显示,仅47.3%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课堂作为美育能力的提升途径,而倾向于网络学习的高达64.86%(图1);68.92%的学生倾向于通过艺术特长来提高审美能力,而倾向于交流学习仅占21.62%(图2),其中,倾向于校园文化和身心状态的分别占64.86%和60.81%。黑龙江省针对大学生审美能力提升渠道的调查显示,理工类学生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缺乏关注,而更多选择网络学习的方式提高审美水准,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受到了应试教育和社会认知的惯性影响。陕西省一项针对大学生美育育人主体参与度的调查显示,仅有15.5%的家长经常带孩子游览文化场所,约55%的大学生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图片1

1 问题: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身审美水准?

图片2

2 问题:您认为哪些活动能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上述图表,可以得出对当前校内外美育认知情况的三点认识。其一,相对于其他四育,社会和家庭容易将美育摆在相对边缘化的位置,这可能是很多大学生对美育课程功能缺少基本认知的主要原因;其二,学生由于思维惯性的影响,很容易将美育与艺术教育和活动画等号,内心认可度较低,忽略美育课堂的启蒙作用,从而选择更低时间成本的网络渠道,这可能与高校的入学教育中缺少美育引导有关;其三,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加关注审美活动的文化和心理载体,倾向于沉浸式的审美场景,喜欢更加直观的审美体验,这是目前高校美育场景建设的主要方向质疑。总体来说,目前大学生对于美育的整体认知尚不全面,对于美育通识课的认可度不高,因此缺乏理论基础和审美动机,不能科学地开展审美活动,导致部分高校美育课程“唱独角戏”,学生不能通过系统的美育教学得到启蒙同时影响教师的教研热情严重阻碍高校美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二、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边缘处境

《意见》指出,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这为思想政治队伍的美育化指明了新的实践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教育者通过审美活动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蕴含的内在美,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时效性,因此,美育的融入将给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重大革新。为探究当前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受关注度,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事迹报导进行词频分析(Word Frequency Analysis),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的刊登文章作为数据来源,以“思想政治”“育人事迹”结合理工类关键词(如工程、科技、工业、理工等)进行搜索,共检索出2018年以来的1994篇刊登文章,对文字进行分词处理,形成高频词汇库。为进一步提高词频分析的针对性,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相关研究,对高频词汇进行优化调整,预选出30个重点关注高频词汇,再进一步剔除背景性词汇(如教育、微信、微博等)及无效词汇(如可能、也许、或者等),最终选取24个词汇作为目标材料的分析词汇并对比分析(表1),这些词汇基本体现了近6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要点。基于高频词汇数据可形成高频词汇云图,对美育、审美的受关注度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数据显示,“美育”“审美”词汇分别在第18位和第24位,整体比较靠后,频次占比仅占约1.03%,是“思想”频数的约1/13,是“创新”频数的约1/6,是“健康”频数的约1/2,“审美”一词仅出现43次,占0.19%,且出现频次是“美育”的约1/4,说明两词同时出现情况较少。词汇云图显示,“美育”“审美”在词汇云图中处于边缘位置,具体位置已在图中标记。

通过上述图表,发现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呈现受关注度较低、优秀案例较少的现象,融入美育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此外,“审美”与“美育”出现频次相差较大,“美育”提得多,“审美”提得少,说明高校教师对美育的育人逻辑认识还不深入,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亟需发掘研究。

1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要点高频词汇表

表1

审美对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理论课程课时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对学生有深远影响,而美育课教师通常是艺术专业教师,在授课任务中通常身兼数职、疲于应对在此情境下,学生很容易“美随课结”,不能完全养成和运用审美思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美育的认识、关注、运用,接好美育课后的“第二棒”,是新工科美育发挥育人成效的关键举措。当前,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边缘处境,使很多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对美育的基本认知不足,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还不熟练导致思政教育有“形”无“魂”,亲和力降低,缺少人文关怀这是美育课程“保质期”迅速下降,美育的实效性得不到保障的主要原因。其内在因素,是高校在建设美育体系中,未能充分着眼“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未能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统筹布局,使得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及课程思政有关教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指导,美育意识不健全,无法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三、美育载体建设的结构和特色

《意见》强调要扎实推进美育的联合创新,探索合作培养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新工科背景下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美育更加重视对“科学技术美”“创新之美”的阐释和发散需要美育工作者对特色文化做出新的理解,建立和运用新的育人载体,促进美育的常态化这对工科院校的美育认识文化凝练和条件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高校各项评价体系中专门针对美育成效的评价指标较少缺少系统的考核机制,亟需研究编制面向主导者和学生主体的,兼顾科学性和兼容性的综合评价标准,系统指导学院、和门建设符合学科特色的审美活动载体,健全完善美育模式

为研究当前理工类院校美育载体建设的关注要点,针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关于美育载体建设的文章进行词频分析,采用“美育”“载体”结合理工类关键词(如工程、科技、工业、理工等)进行检索,共检索出2018年以来的589篇刊登文章,解析出30个美育载体建设高频词汇作为目标材料的重点词汇并对比分析(表2),通过美育载体建设关注要点高频词汇云图可以更直观地对关注要点做出判断,从场景、事物、人员三个维度基本反映了当前理工类院校美育的重点教学载体和贯穿对象。

2 美育载体建设关注要点高频词汇表

表2

美育载体建设关注要点高频词汇中,场景方面词语有6个,“社区”一词以10.22%的占比位列第一,“一站式”位置靠前,说明当前理工类院校美育社会化、集中化趋势明显,社区已成为美育主要场景;“学校”“学院”位于前列,说明其美育的主阵地位置依然突显;“书院”与“艺术”出现频次相近,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沉浸式”美育新场景正在普及。值得注意的是,“宿舍”一词以641的频次位于第33位,“乡村”的频次仅出现了188次,“企业”“政府”等场景出现频次基本为0,说明学校外部方面,乡村、企业美育载体还有待发掘,和美乡村、共同缔造的振兴图景还没有完全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学校内部方面,学生宿舍园区场景还未成为重要的美育载体。

事物方面词语有17个,“活动”“实践”“劳动”“服务”远超“艺术”均位列前十,说明理工类院校美育已从“有所见”发展为“有所做”和“有所感”,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文化”“主题”“精神”位居前列,说明美育的主体内涵越发丰富,美育的文化属性逐渐彰显;“专业”“校园”“特色”仅占比2%左右位于后段,与“美育”的比例约为1:2.2,说明美育与校园特色、专业特色还有待融合;“心理”与“艺术”出现频次相近,位于中间位置,美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属性已有成效;“体系”位于末端,与“美育”的比例约为1:2.5,说明高校当前对于美育的体系化、制度化重视相对较弱。

人员方面词语有4个。“师生”出现的频次超过“教师”“大学生”“辅导员”,说明美育的协同性和多主体性增强,美育活动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纽带,可以显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一词仅出现了192次,远低于其他人物对象,说明针对新生的入学美育启蒙值得加强关注,尤其是学生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认识。

结语

当前美育载体建设正在向社会化、实践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暴露出育人场景不连贯、专业特色不鲜明、育人体系不健全的潜在问题。理工类院校亟需探索美育融合育人的创新路径,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满足新工科人才成长需要的美育教育教学新模式,进一步强化美育成效,推进新工科美育的高质量发展。文基于新工科美育工作实际,系统梳理了当前高校美育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性困境通过数据和案例的深入分析,探索了新工科美育的创新路径,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紧贴新工科人才成长需要的中国美育模式,将成为未来理工类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美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