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锣鼓喧天中
在人潮簇拥下
送王船
承载着成千上万海内外族人的信仰
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昨日,随着王船轰轰烈烈地出港“入海”,湖里钟宅社区“送王船”民俗文化节落下帷幕。
摄影师:厦门日报记者 庄筱婧
16日,盛大的王船还进行了巡游,吸引1000多人驻足观看。庞大的巡游队伍从钟宅民俗文化园出发,途经钟宅南苑、发展用地、钟宅北苑、钟宅新家园、钟氏宗祠等地,绕境巡游,祈求平安。
摄影师:厦门日报记者庄筱婧
巡游时,走在王船最前面的,是18岁的钟文杰和他的家人。他们此前在“掷圣杯”中点数最高,按照习俗,成为队伍的“头家”。为此,钟文杰特地穿上红色套头衫,他告诉记者:“我爸爸说,我们都要穿红色衣服。红色,意味着喜庆吉祥,也反映了我们喜悦的心情。”
顶着太阳,汗流浃背,郭郭是冲在王船队伍最前面举着手机的一批年轻人当中的一员。这位“90后”设计师热爱民俗活动直播,一大早就从同安赶来参加送王船活动。
“90后”设计师郭郭
“四年一次,机会难得,不少粉丝看了我的直播。”
据介绍,钟宅社区“送王船”每四年举办一次。此次建造的“王船”船身长9米,宽2.2米,船舱深4米,形似古代官船。它是真材实料精工细作的特制木船,船舱雕刻细腻,船身上吉祥彩绘,整体建造严谨,两名造船师傅花费一个多月才建造完成。
摄影师: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
钟宅社区老人协会会长钟进福
“建造过程中,船头和船底难度最大。木板弯曲成有弧度的船型非常考验师傅的工艺。这场四年一度的文化盛宴,不仅展示了丰富的传统民俗,而且凝聚了社区居民的热情与智慧。”
-背景链接-
“送王船”习俗
“送王船”又称“烧王船”,是闽南古老的民俗活动,并随闽南人海上贸易与迁徙而传播。
摄影师: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
在厦门,湖里区钟宅社区、同安区西柯街道吕厝社区和海沧区钟山社区三个地方的规模较大。送王船习俗由相关社区的宫庙或宗祠于东北季风起时举办,包括迎王、造王船、竖灯篙、普度、送王船(踩街游行及烧王船)等仪式,反映人们珍爱生命的心理,企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愿望。
“送王船”这项民俗文化活动从古至今流传了600多年,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12月17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原标题:《燃!四年一次,城中村“顶流”刷遍全网!》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bhha.com.cn/news/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