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科学交流的最佳群体规模,为什么是两个人?


导语

交流想法时,人越多越好吗?交流的最佳群体规模是多大?在团队中如何高效开展创造性讨论?本文从社会动力学和科学学视角提供了一些深刻观点。


关键词:科学创新,社会动力学,复杂网络,科学学

Itai Yanai & Martin J. Lercher| 作者

彭晨| 译者


论文题目: It takes two to think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3-02074-2

科学的核心是一种创造性的“夜间科学” (night science) 过程,过程中我们自由地拼凑思想基石,为未来科学大厦筑基[1, 2]。科学家们实践过多种创造性方法,其中“与人交谈”(talk to someone) 这一技巧,在帮助人们产生新想法上屡试不爽,却常常被忽视。这看上去是个不起眼的技巧,实际却简单耐用。通过与他人交谈,我们不仅能汇集大家的信息或想法,还能即兴碰撞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想法。

语言提供了思维的框架,迫使我们将缠结的思维网络,转化为由线性、有逻辑的词语和想法组成的字符串。我们经常只有借由书写或说话表达出来,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与智者对谈,对方可以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包括我们思维推理中的缺陷、提议出新的思考方向,或指出可能被忽视的支持或反对性证据[3]。摆脱已有的思维定势是很困难的一步,这通常意味着一次思维的突破 (mental breakthrough) ,但如果我们多与他人交流想法,这一步将容易得多。交流也有重要的心理作用:从理解我们工作和动机的人那得到鼓励,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4]。

交流的人,是越多越好吗?并非如此,大型群体的动力学可能不适合创造性的讨论。传统“头脑风暴”的情境下,房间内所有人对既定话题贡献自己的想法。这种情况下,责任分散是不可避免的,许多参与者会保持沉默。而最强的声音通常掌握整个讨论的方向。由于群体中隐性的评价,许多想法未被表达或进一步拓展。最终产生的典型结果就是“群体思维” (group think):许多参与者无意识地调整他们的行为或思维,以符合感知到的群体标准[5]。在许多社交情境中,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似乎受限。

既然大型群体不是理想的选择,那交流的最佳群体规模是多大?2019年,一项研究使用引文网络 (citation network) 研究了这个问题[6]。研究发现,作者数量较多的论文往往获得更多的引用,说明大团队擅长于发展一个领域。然而,他们发现最小的团队,也就是由1-3名作者组成的团队,更有可能发表能改变领域进程的颠覆性结果。因此,单纯就创造力而言,较小的群体似乎更具有优势。(参看:)

当群体人数达到三人及以上时,上述的群体思维和社会动力学开始产生影响,迫使我们吸引在场人的关注。因此,理想的群体规模应该是最小的,即两个人。与另一人合作工作时,我们需要保持高度集中,两人共同迭代式地推进讨论。两个相互认同的人可以专注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只有一位合作者也更令人放松和享受,容易进入一种“心流”(flow)状态[7]。

当然,另一位合作者不必每次都是同一个人。针对同一个项目,与多人进行连续的一对一会议可能极其有益。和“科学伙伴”建立关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转变:交流的过程很舒适且毫不费力,给我们思考的问题提供可靠且有趣的视角,或者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创造性过程本身有一定的不可预测和随机性,即兴的讨论可能无法立即带来进展,但这不应影响我们持续开展这种讨论。

高效开展创造性讨论的关键,在于将其视为类似即兴剧场和爵士乐的活动。我们应该对新想法保持开放的态度,包括那些第一次听会认为很奇怪或难以理解的想法。人们似乎很喜欢找出周围人想法中的漏洞,尤其是科学家。因此,对于一个听起来奇怪的想法,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去驳斥它。在即兴剧场中,这种做法极具破坏性,因为除非得到所有参与者的认同,否则将无法构建出整个场景。即兴科学讨论也是如此:如果总是冲动地批判他人所说的内容,我们将浇灭任何灵感的火花。

因此,我们可以借用即兴剧场中的“是的,并且”(Yes, and)原则:保持积极、支持性的态度,抑制住说“不”和“但是”的冲动。在谈到与科学伙伴阿莫斯·特沃斯基 (Amos Tversky) 的即兴讨论时,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说:“每当我们中一个人说出一些东西时[...]我们的态度总是:那一定有些价值[...]这种做法的前提是,无论对方说出什么,如果它令人惊讶,那就值得深入探讨[8]。”此外,始终保持“是的,并且”的积极态度可以构建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环境中,我们才能自由地流露想法,而不必担心它们听上去愚蠢。事实上,当人们接受到鼓励的话语时,创造力也会有所提升[9]。

与值得信赖的同事交谈对创造力会产生有益影响,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推测,这可能源于进化。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物种,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学会了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孤立行事。即兴讨论似乎是创造性科学过程中隐藏的核心成分,但总是深受误解。人们常常认为,投入这类讨论的时间会阻碍进展,而实际上它起到的是促进作用。我们可能会认为,一旦成为独立的科学家,就不再需要进行这种讨论,但它其实仍是我们开拓未知领域最有力的工具。作为导师和上司,我们常常认为需要引导学生的思考,实际上应该珍惜与他们一起即兴创作的机会。

那么,如何开始提升科学创造力呢?可以邀请一位你喜欢的同事去喝咖啡,问他们:“你最糟糕的想法是什么?”[10],记得使用“是的,并且”原则,并让对方感到放松。

参考文献:

1.Jacob, F. The Statue Within: An Autobiography (CSHL Press, 1988).

2.Yanai, I. & Lercher, M. Genome Biol. 20, 179 (2019).

3.Beveridge, W. I. B. 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William Heinemann, 1950).

4. Sternberg, R. J. & Kaufman, J. C. The Nature of Human Creativity (Cambridge Univ. Press, 2018).

5. Asch, S. E. in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ed. Guetzknow, H.) 177–190 (Carnegie, 1951).

6. Wu, L., Wang, D. & Evans, J. A. Nature 566, 378–382 (2019).

7. Csikszentmihalyi, M. Creativity: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Harper Collins, 2009).

8. Yanai, I. & Lercher, M. Daniel Kahneman and the sunk-cost fallacy. Night Science Podcast, https://nightscience.buzzsprout.com/1744020/11366219 (2022).

9. Amabile, T. M.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Routledge, 2018).

10. Seelig, T. Innovation Engine (Harper Collins, 2014).

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第二季

计算社会科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领域,越来越多地在应对新冠疫情、舆论传播、社会治理、城市发展、组织管理等社会问题和社科议题中发挥作用,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理解。相比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计算社会科学广泛采用了计算范式和复杂系统视角,因而与计算机仿真、大数据、人工智能、统计物理等领域的前沿方法密切结合。为了进一步梳理计算社会科学中的各类模型方法,推动研究创新,集智俱乐部发起了计算社会科学系列读书会。

【】第二季由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领衔,卡内基梅隆大学、密歇根大学、清华大学、匹兹堡大学的多位博士生联合发起,进行了12周的分享和讨论,一次闭门茶话会,两次圆桌讨论。本季读书聚焦讨论Graph、Embedding、NLP、Modeling、Data collection等方法及其与社会科学问题的结合,并针对性讨论预测性与解释性、人类移动、新冠疫情、科学学研究等课题。欢迎从事相关研究或对计算社会科学感兴趣的朋友参与学习。

详情请见:

面向未来的科学学读书会

科学是研究实践、是理性精神,也是一个由学者、文献、科研项目、科学思想与灵感等一起构成的自组织、自生长的复杂系统。科学学这门学科,旨在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种种因素并推动科学发展。科学的迅猛发展在积累科学知识的同时,也遭遇诸多社会、伦理、政策问题:开放科学的范式如何影响科学研究的实践?阶层、性别、种族、国家等视角如何揭示科学不平等的起源?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如何塑造当今的科学活动?科学人口结构、人才激励、科技人才流动如何影响科学发展?AI大模型如何重塑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

为了思考和回应科学的多元化挑战、科学开放性面临的危机,以及新兴技术对科学的冲击,集智俱乐部联合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后崔浩川、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孙烨、田纳西大学信息学院助理教授李恺、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博士研究生刘逢源、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员古恒宇,共同发起,这是继「复杂系统下的科学学读书会」之后的新一季科学学读书会。读书会从2024年8月25日开始,每周六晚,持续时间预计8-10周。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与!

详情请见:

1.

2.

3.

4.

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