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金融MBA2021级 | 中国金融科技巨头陆金所的商业模式分析

金融MBA2021级 | 中国金融科技巨头陆金所的商业模式分析

从左至右:

侯彬彬、赵洋、李子齐、章志诚、 张晋、赵辰、

陈本东、胡辰希、李春暄、羿丹鸿

本文为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2021级《金融科技II》课程报告,作者是:侯彬彬、赵洋、李子齐、章志诚、 张晋、赵辰、陈本东、胡辰希、李春暄、羿丹鸿。授课教师:廖理。廖理现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兼任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 、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和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其主要研究领域是金融科技和消费金融。面向研究生讲授互联网金融、公司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和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曾任清华-哈佛联合培训项目“私人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的主讲教授。曾获第一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和清华大学优秀教学奖。 

 

 

1.引言 

2022年2月,《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鼓励稳妥发展金融科技, 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数字化的需求越发迫切,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推动金融科技深度应用,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金融科技行业,短期用户覆盖将逐渐饱和,竞争格局趋于稳定;中期将由“跑马圈地”转变为“精耕细作” 的数字金融生态,用户和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成为核心;长期,科技水平、宏观经济、监管政策成为驱动行业发展和影响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和以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为代表的领先的金融机构,将引领金融科技的未来。 本文通过比较陆金所和两家互联网巨头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从商业模式、金融与科技结合和发展持久性三个方面对陆金所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并给出对陆金所、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科技行业的建议。


 2.陆金所背景分析 

1:陆金所的发展历程

2023年,中国经济随疫情缓解逐步复苏,中国财富市场迎来机遇:一是,国家社会政策的目标推进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2035年远景规划》提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实质性进展,《十四五规划》要求相关部门推出更加适合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扩大居民财富管理的可选路径。二是,近年中国的人口结构逐步走向老龄化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影响,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概念增强,人口结构转变了居民支出结构,居民财富管理的需求提升。三是,新兴市场机会推动居民财富市场增长。随着ESG、 生物医疗、新能源等高速发展,信息不对称性的降低,居民对新兴投资机会的需求带动财富市场增长。四是,近年来相关政策陆续深化投资者教育。居民理性投资行为有所提升,居民逐步接受大型头部财富机构的服务。


2:京东金融、蚂蚁金服、陆金所信贷业务类型对比

3:京东金融、蚂蚁金服、陆金所信贷业务产品对比

4:陆金所的发展历程

5:陆金所的发展历程

陆金所的三大优势:一是合作伙伴资源丰富。与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建立紧密合作 关系,保障资金来源和业务稳定发展,面对市场变化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二是注重技术研发创新。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与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相比,陆金所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水平。三是业务定位更加聚焦。相比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陆金所在业务领域的定位更加聚焦,主要关注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和小微企业金融等领域,通过专注于核心业务, 打造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陆金所在竞争中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强的执行力。 

1:平安普惠的发展史

3.陆金所商业模式分析 

2:陆金所的商业模式

6:陆金所的信贷产品

7:陆金所的理财产品

3:陆金所理财产品规模


8:陆金所的数字化理财平台的功能模块

 4.陆金所金融与科技结合分析 

传统金融机构中,平安集团在金融科技上的布局和投入处于领先地位。陆金所依托 平安集团的研发成果,节省自研成本。陆金所采用平安集团一账通研发的底层技术,包括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身份验证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及区块链技术等。陆金所自研端到端的业务系统,拓展性和灵活性良好,业务处理能力强,通过数据模型驱动,持续提升业务效率和用户体验。陆金所有超过1,500人的研发团队,研发费用占收入3-4%,低于互联网公司,高于传统金融机构。

 5.陆金所发展持久性分析 

 6.总结和建议 

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显著提高金融业务的效率、深入挖掘客户的需求,金融科技行业应坚持“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的原则,加强自身内部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