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威廉·达尔林普尔是英国最卓越的历史学家之一,著有《白莫卧儿人》(荣获沃尔夫森奖)、《最后的莫卧儿人》(荣获达夫·库珀奖)、《王的归程:阿富汗战记:1839—1842》(荣获海明威奖和卡普钦斯基奖)。他经常参加广播节目,撰写了三部电视节目并为其担任主讲人,其中一部于2002年荣获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BAFTA)颁发的“格里尔逊最佳纪录片奖”。他还荣获了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英国作家奖、FPA年度外国记者奖,并获得五个荣誉博士学位。他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成员、皇家亚洲学学会成员、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布朗大学担任访问研究员。他经常给《纽约时报书评》《纽约客》和《卫报》撰文。2018年,他获得英国国家学术院(British Academy)的主席奖章(President's Medal),授奖词是“表彰他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参与创办斋浦尔文学节”。威廉与妻子和三个孩子一起生活在德里郊外的一座农场。
几年前陆大鹏对 威廉·达尔林普尔的采访:
王公之泪: 印度的兵变、金钱与婚姻(1805-1905)
内容简介 · · · · · ·
《王公之泪》是一部描写英国人在印度生活的恢宏历史,视角是透过一个苏格兰家庭的亲身经历,即斐迪南•芒特的祖先,克拉托的洛家族。
《王公之泪》不仅生动记述了洛家族经历的最具戏剧性的事件(韦洛尔的大屠杀、征服爪哇、废黜奥德的孩童国王、阿富汗战争的灾难、1857年大兵变、援救勒克瑙和奇特拉尔),还描写了他们私人生活中的磨难:苏格兰和加尔各答的银行破产、瘟疫与热病、儿童和产妇的死亡。本书还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他们生活中不可能再重现的那种怪异之感:他们居住的军营和宫殿,在山区小镇的舞会和调情,以及在尘土飞扬的酷热乡村缓缓行进的感觉。
这是一部关于爱情、战争、阴谋和背叛的传奇史诗,注定要跻身经典名著之列。
白莫卧儿人: 爱情、战争与18世纪的印度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讲述了18世纪英国征服印度期间,一位东印度公司常驻代表与一位海得拉巴穆斯林贵族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读起来像小说一样精彩,但本书建基于达尔林普尔对18世纪档案、书信与日记的详尽研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印度历史研究专著,获得2003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达尔林普尔像托尔斯泰一样,把对爱情与战争的描述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一对跨国、跨文化的恋人的故事,探索了英属印度建立之前英国与印度的关系,并且有力驳斥了文明冲突理论,最后,在本书结尾表达了对和平共存的渴望和希冀。
作者简介 · · · · · ·
著有《仙那度》(In Xanadu)、《精灵之城》(City of Djinns)、《圣山来客》(From the Holy Mountain)、《迦梨时代》(The Age of Kali)、《白莫卧儿人》(White Mughals)、《最后的莫卧儿人》(The Last Mughal)以及最新出版的《九种人生》(Nine Lives)。他曾获汤玛斯·库克旅游文学奖(Thomas Cook Travel Book Award)、《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英国年轻作家奖(Young British Writer of the Year Award)、法国星盘图书奖(French Prix d’Astrolabe)、沃尔夫森历史奖(Wolfson Prize for History)、苏格兰年度图书大奖(Scottish Book of the Year Prize)、达夫·库珀纪念奖(Duff Cooper Memorial Prize)、亚洲之家亚洲文学奖(Asia House Award for Asian Literature)、沃达丰纵横字谜图书奖(Vodafone Crossword Award),还曾三次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Samuel Johnson Prize)初选名单。2012 年,达尔林普尔获任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院惠特尼·J.奥茨(Whitney J. Oates)客座研究员。他与妻子和三个孩子居住在德里城外的农场。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全球最有争议作家”、凭《午夜之子》史无前例“三获布克奖”的“王中王”天才作家鲁西迪(又译拉什迪)代表作。《时代周刊》杂志年度最佳书籍!斩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奖、欧洲亚里斯提奖等多项文学大奖!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是鲁西迪受追杀隐匿七年后的首部作品。这是一部气势宏大、文笔 汹涌、内容博杂、阅读快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作品,与鲁西迪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是一部深沉的反思之作:关于家国的反思、文化的反思、宗教信仰的反思、阶级地位的反思、政治政体政务的反思、艺术与思想的反思、财富与人生的反思、男人和女人的反思、父母与子女的反思……所有的反思都是思考、都是悬念、都是故事。
小说影射和讽刺了多位世界政治领袖,争议不断。不过,这部作品出版以来好评如潮,获奖频频,斩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奖、欧洲亚里斯提奖等多项文学大奖!获评《时代》杂志年度最佳书籍,入选《纽约时报书评》最佳书单!
——————————————————————————
一个逃亡者,带着耶稣、马丁•路德、但丁、摩尔人末世苏丹、“红色城堡”阿尔罕布拉宫、瓦斯科•达•伽马,还有列宁、尼赫鲁、印度香料巨商家族,以及被称为“美利坚”与“莫斯科”的母亲奥罗拉与情人乌玛,等等神秘信息站在垂死的门前,开始讲述一个漫长的家族史诗故事……
这个逃亡者,绰号“摩尔人”。当他出现在小说开始那一幕时,36岁,可是他的身体和内心却已经是历经世事沧桑的72岁了(他背负着一个恶毒的诅咒,生长速度是常人的两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谈到这个小说人物时说:“他是默罕默德十一世,或者是在地狱般乱世中的但丁;是在寻找张贴自己人生故事之门的马丁• 路德,还是在橄榄山上等待迫害者到来的耶稣!”
这个谜一样的人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座城市,或许整个国家,是一张被反复擦净重写的羊皮纸……隐形的现实如幽灵般在有形的虚构之下运行,颠覆了表层的所有意义。” 叩问:“我们如何能接触到底层已经迷失的母亲的全部的、感官的真相?我们如何能过货真价实的生活?我们如何能避免变得畸形?”
作者简介 · · · · · ·
萨曼•鲁西迪(1947— )
1947年6月19日出生于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祖父是一位乌尔都语诗人,父亲则是剑桥大学商业系的毕业生。
14岁付英国求学,后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历史。大学毕业后,他短暂从事过影视剧作家和广告公司文案工作。他长期生活在英国,2000年后定居纽约。
1975年,第一部小说《格里姆斯》问世。
1981年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出版,获当年布克奖。1993年,荣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25周年而颁发的 “特别布克奖”;2008年,又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40周年特设的“最佳布克奖”。
1983年,根据巴基斯坦当代政治现实而写的小说《羞耻》出版。1987年出版随笔《美洲豹的微笑》。
1988年,《撒旦诗篇》的出版给他带来了长达十年的“麻烦”。这部以先知穆罕默德为原型的小说触怒了穆斯林,伊朗宗教首领霍梅尼公开谴责此书,并悬赏600万美元处死他。鲁西迪被迫过起了隐匿生活。之后,他化名出版了随笔《假象中的祖国》(1991)、短篇小说集《东方、西方》(1994),以及《摩尔人的最后叹息》(1996)等。期间,还创作出版了儿童文学作品《哈伦与故事海》(1990)等。
1998年,“追杀令”解除。之后,他创作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她脚下的土地》(1999)、《愤怒》(2001)、《小丑萨利玛》(2005)、《佛罗伦萨的神女》(2008)、《卢卡,生命之火》(2010)、《约瑟夫•安东:一本回忆录》(2012)、《两年八个月零二十八天》(2015)等。
在世界文坛,鲁西迪是公认的天才作家,获得了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多年来,他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陪跑多年,公认受早年事件牵连)。当年鲁西迪受追杀令影响时,瑞典各文化团体尤其是作家纷纷发表抗议声明,瑞典学院院士的基本道义倾向支持鲁西迪,但多数院士仍以“学院不应干预政治”为由,拒绝以学院名义发表声明。因此,三名院士公开宣布退出学院,尽管学院基于终身制的规定不予批准,他们也不再参加学院的活动。
鲁西迪的创作往往被归类为魔幻写实主义,作品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他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后殖民文学作家,被誉为“后殖民文学之父”。如今,七旬的鲁西迪依然笔耕不辍,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都是世界文坛的大事记。
热爱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bhha.com.cn/news/9480.html